躁狂发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双相障碍的病因到底是啥此文首次系统阐述我 [复制链接]

1#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7分钟

本文章节:

01、“叠加性心理创伤”到底是什么?

02、抑郁的背后是创伤,躁狂/轻躁狂的背后是这种心理特征

03、患者暴躁易怒,是重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

04、“软双相”“阈下双相”有可能发展为真正双相

之前,我们分析过所谓“双相障碍遗传度80%”(患病原因中,遗传起到的作用为80%),还有“患者子女患病的概率达50%到75%”,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

既然双相障碍的发病原因主要不是遗传,那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主要病因是患者大脑的神经递质浓度和海马体出现异常,可神经递质和海马体又为什么会突然变化?

多年来,我们结合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对“双相障碍”采取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发现并修复了患者内隐记忆层面很多的病理性记忆,帮助患者走向康复,实现停药。我们发现:

双相障碍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从小到大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说得再具体一些,这里的“病理性记忆”主要包括两类——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为什么叠加性心理创伤会令人患病?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又是什么?

如果父母们想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患病的,怎么帮助孩子加快康复,那最好认真、仔细地阅读下面的分析。

01、“叠加性心理创伤”到底是什么?

“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文章和视频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心理创伤”这个词并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个体遇到非常难过、痛苦或者愤怒的事情后,形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我们以前介绍心理创伤的时候,曾说过心理创伤可分为4类:

第一类,对生命和身体安全有严重威胁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重大创伤,容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比如严重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严重的车祸、恶性暴力犯罪事件等等。

这类创伤事件一般比较短暂,单次出现,无论是谁遇到了,一般都会惊慌和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类,长期反复出现的人为创伤、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容易导致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最常见的是家庭中长期的肢体暴力、语言暴力、精神虐待。

跟第一类相比,这类创伤虽然每一次都没有严重的人身安全威胁,可是反复出现、时间长久,难以逃脱,所以导致对个体的负面影响更大,一般难以自愈。

第三类,个体从小到大经历的、日积月累的小创伤,特点是来源广、数量多,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情绪症状,甚至是人格异常。

我们在文章、视频中常常提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类。

这类创伤小到什么程度?

比如孩子被同学、伙伴捉弄、嘲笑了,孩子感到很生气;

比如父母经常在家吵架,或者经常责骂孩子;

比如孩子被老师当众批评,甚至辱骂,感到很丢人;

又比如接触了一些恐惧、悬疑的影视作品、小说或网络游戏,孩子感到紧张、害怕,也有可能形成这种小创伤。

这些事情每一件单独看都很小,不起眼,而且如果发生在童年时期的话,长大后很容易被遗忘,也容易被大人忽略。

其实严格来说,这些创伤不是真的被遗忘了,而是在外显记忆层面消失了,但储存于个体的内隐记忆层面。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很难想起来,但这些记忆却会对个体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产生影响。

我们对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和强迫症等患者进行临床心理干预时,发现他们都经历过大量这样的小创伤。我们将真实案例分享出来的时候,有些读者感到难以理解,“这些都算什么事?谁没经历过?怎么就成心理创伤了呢?”

希望这部分读者要意识到,这些“小事”对于大人来说不足挂齿,但对于幼年、童年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当时是相当难受的,事后又没有得到家长的积极引导,无法及时释放掉负性情绪。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遇到这些事倒也还好,毕竟绝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有过伤心的时候。但是,如果这类小创伤长年累月地积累,积少成多,就很容易量变到质变。

孩子的性格变得敏感、胆小或易怒,到了青少年时期,即使是一些在同龄人看来并不大的事件,也很容易对这部分孩子形成心理伤害,心理创伤的效应不断叠加,孩子逐渐出现情绪症状和行为症状。

第四类,其实严格来说这不算一类,主要是指个体经历过上面2种、3种创伤,创伤之间互相影响,是复合型的创伤。

所以,其实“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个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是我们上面说到的第三类,大量的小创伤叠加在一起;而广义上,则包括了所有的创伤类型,大小创伤之间互相影响和叠加,个体的精神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心理创伤还有一个特点:当严重性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可以引起生理上的异常和变化,甚至是大脑功能损伤,然后进一步反过来影响精神心理。

比如最常见的,有些人非常恐惧、紧张时会呕吐、头晕、腹泻;这些身体上的难受,让他们更加焦虑、紧张了。

像我们最近面诊的一个初中孩子,她小学5、6年级时要小升初了,妈妈开始狠抓她的学习。她一下子非常焦虑,经常写作业时肚子疼,学习效率更低了。幸好她妈妈意识到孩子压力太大了,及时改变,她肚子疼的症状慢慢消失了。

还有研究表明,个体在儿童时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导致海马体和杏仁核体积减小,而这两个大脑构造跟记忆力、注意力、情绪有关,孩子可能会变得寡言内向、胆小怕事,也有可能会变得急躁易怒。

所以,很多人说性格是天生的,但我们认为,性格有可能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由后天经历决定的。

一些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一些性格特点,看起来是“天生的”,但往往是源于他们在儿童、幼儿、甚至婴儿时期的经历,尤其是大人在无意中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一点在我们临床心理干预中,已多次得到证实。

而且,既然心理创伤可以导致躯体上、大脑上的生理变化,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部分双相障碍患者会出现大脑神经递质浓度异常、海马体等大脑结构功能异常了。

这些生物层面上的异常并不是最根本的病因,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后天经历中的心理创伤导致的。而这些异常出现后,又会反过来加重个体的认知、情绪症状,成为发病机制中的中间环节。

02、抑郁的背后是创伤,躁狂/轻躁狂的背后是这种心理特征

有了上面关于心理创伤的知识之后,以下分析双相障碍的主要病因就更容易理解了。

我们之前介绍双相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时,曾经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将双相障碍分为了几种类型。

不同类型双相障碍的症状表现不尽相同,背后的心理根源当然也有所差别。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既有过重度抑郁发作,情绪低落,自卑、自我否定,甚至可能有自残、自杀行为;但也有过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心境高涨,显得高兴、兴奋,精力旺盛,对事情过分乐观,并认为自己很优秀,有自大自傲的心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换言之,这两种看起来截然相反的表现和心态都曾在患者身上出现。

对于这种情况,重度抑郁发作的心理根源是患者经历了很多上面所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他们不断地自我否定所致。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往往来自于原生家庭、学校、社会,包括互联网等。

可孩子为什么有时又会非常高兴,精力旺盛,内心膨胀,过分乐观自信?这背后的根源是孩子经历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以及不断地自我夸奖。

这里说的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往往来自于别人的过度夸奖,以及患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过的一些突出成绩。

我们接诊过的一个患者伟涛,他罹患的就是典型的双相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时,他消极低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很懊恼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可当他躁狂发作时,他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目中无人,肆无忌惮地怼老师、怼学长。

我们通过深度催眠发现,伟涛小时候成绩非常好,经常被父母、老师、长辈过度夸奖。他反复听多了,也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就是能力出众,将来必成大器,别人都不如自己。

这种心理在他获得一些优秀成绩、心里高兴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比如他考上研究生之后,一下子出现了躁狂发作,事后他都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可思议。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这孩子是“被夸坏了”、“飘了”。

在这个基础上,伟涛还会盲目地自我夸奖和自我激励。比如他看介绍比尔·盖茨的视频时,看得心潮澎湃,他认为自己很多性格特质跟比尔·盖茨很像,将来一定也能成为像他那么成功的人。

他还爱看NBA球星的视频传记,认为要获得成功,就要像NBA球星那样疯狂地练习,有必胜的信念。所以他一度像打了鸡血那样拼命学习,疲劳作战,并认为自己一定能考到理想大学,结果最后高考失利,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就有这样的心理特点,际遇顺利时认为自己很牛,前途一片光明,低估现实的困难,甚至做了不少头脑发热的事。

但这种顺境终会结束,而且患者越是轻视了现实的困难,就越是容易遭受挫折。他们难以接受失败的事实,情绪急转直下,变得抑郁低沉,想起轻躁狂/躁狂发作时做过的“蠢事”更是感到不可思议、无地自容,极力地自我否定。

其实,我们在社会新闻中也见过不少轻躁狂/躁狂发作的人。他们中了大奖,走了大运,或一夜之间成了网红,一下子身价暴涨、腰缠万贯,这很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他们不会理性、冷静地想到这主要是运气,背后有很大的时代因素,还有别人的帮助,而认为就是自己有眼光、有福运。他们变得奢侈无度、盲目投资、胡作非为,结果最后一贫如洗,甚至因为违法犯罪受到严惩,最后的结局比走运前还悲催。这真是应了网上一句话,“凭运气赚的钱,凭实力输回去”。

所以,希望为人父母者对这一点要有强烈的意识。孩子表现优异时,父母千万不要对他们过度夸奖,还要引导他们理性面对外界的过度夸奖。

父母还要引导孩子学会综合性归因,优秀表现的背后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也有别人的帮助和客观上的因素。我们要继续脚踏实地地努力,对前路的困难做好心理准备。

03、患者暴躁易怒,是重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

第二种是“泛双相障碍”,患者有过重度抑郁发作,没有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情绪高兴、兴奋,内心自大),但性情变得暴躁易怒,在家对父母大发脾气,甚至砸东西、打父母。

在这种情况中,重度抑郁发作的心理根源跟上面的是一致的,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和患者不断自我否定所致。

可为什么他们患病前乖巧懂事,而患病后会暴躁易怒?

这主要是他们除了遭受过大量的、比较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之外,还遭受过比较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又或者是同一类创伤事件反复出现,导致患者出现了类似PTSD、复杂性PTSD的症状表现——创伤被激活时,情绪剧烈波动,情绪大爆发,非常愤怒,甚至显得歇斯底里。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这类创伤事件有可能是比较严重的、或者反复发生的校园欺凌,来自于同学或者老师,令孩子感到非常屈辱、愤怒,甚至有强烈的复仇念头;

也有可能是父母非常粗暴的教育方式,比如多次骂孩子“废物”“蠢货”或其它难听的话,多次对孩子恐吓、扇耳光、肢体暴力,甚至对孩子当众打骂等等,孩子内心对父母充斥了不满和愤懑。

而且,当这种较重大的创伤被激活时,他们是完全外归因的,认为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把自己害成这个样子的,所以此时父母或别人的解释只会让他们更加激动,失去理智。

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双相障碍患者,其实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种。他们患病的根源是心理创伤,跟抑郁症的心理根源是一致的,只是创伤的程度不同。

所以,如果从心理根源的性质来看待的话,我们认为对他们更加合理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而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当然,这个话题我们也讨论过,这在临床中有争议,不宜用我们的观点去质疑其他精神科大夫。

04、“软双相”“阈下双相”有可能发展为真正双相

另外两种双相障碍是所谓的“软双相”“阈下双相”,还有由于服用了抗抑郁药、或滥用了*品、药物而诱发的双相障碍。

这两种类型的特点是,患者虽然有双相障碍的症状,但达不到典型的标准,又或者是在相关药物诱发时才出现,药物撤停后,双相障碍的症状就消失了。

其实,这两类双相障碍的背后也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只不过与上面两种双相障碍对比的话,程度没有那么深,数量没有那么多,所以症状也在阈值之下,或者需要药物诱发才会表现出来。

不过,如果父母没有及时重视、采取有效应对的话,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很可能会继续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很可能发展为典型的双相障碍,或者“泛双相障碍”。

以上就是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心理干预中所发现的,双相障碍的“病根”。

可能有的读者感到疑惑,为什么我们说的这些病因,跟其他大夫说的、网上查到的、或是书里写的双相障碍病因有很大不同?

其实,对于心理创伤会导致精神心理障碍这一点,很多国外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了,近年来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比如这几年比较火的、讲创伤的书籍《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创伤与复原》中就有详细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一下。

世界知名心理创伤治疗大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巴塞尔·范德考克(BesselvanderKolk)及其著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创伤与虐待治疗专家、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的临床教授朱迪思?赫尔曼(JudithHerman)及其著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国内精神医学巨作《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中,也承认了心理创伤、精神创伤可导致大脑生理层面上的变化,从而导致精神心理症状。只不过,这些书籍中提及的创伤都是比较重大、患者仍记得的创伤事件。

很多双相障碍患者有很多细小的、发生在早年的创伤事件,他们在外显记忆层面已经不记得了,大夫问不出来,父母和患者自己也意识不到,就很容易将患病原因归咎于先天因素,比如遗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当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找到并修复症状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时,患者的症状大幅度缓解,甚至消失了。患者和父母都非常震惊,没想到在深度催眠下能想起那么久以前的事件,也终于明白真正的患病原因。

这一点在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中反复得到验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敢于提出上面具有颠覆性的、与主流精神科观点非常不一致的观点。

尤其是“典型躁狂/轻躁狂发作的根源是患者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以及不断自我夸奖所致”这个观点,我们未能查到国内或国外的精神医学或心理学有这种公开的论述和发现,我们极有可能是第一个。

因此,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后,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双相障碍的真正病因,也在技术上找到了能解决病因、令双相障碍患者真正走向康复的方法。

我们非常期待,在将来,这个发现在能得到进一步的科研证实,得到越来越多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认可,走进大众的意识中。

这将有助于患者父母有意识地修复孩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免于恐惧,加快孩子的康复,也能让广大父母具备科学家庭教育的意识,大大地降低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

#健康好文百里挑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