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发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得了抑郁症,可以不吃药吗壹点灵心理 [复制链接]

1#
古代白癜风偏方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714/5542543.html

01抑郁症不一定会情绪低落

最近有个案例,15岁的男生,忽然脾气暴躁,每天打游戏、不上学,被家人带着来门诊。

男生自己说,这半年成绩下降,上课跟不上,记忆力下降,睡不着,感觉做什么都没有意思。

父母在一边,忽然插嘴,“这就是青春期叛逆,不想去读书故意在家里装病。”

太多家长,都习惯性把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全部都归咎于“叛逆”。他们根本没有把孩子的行为从“疾病”的角度去思考。

然而,经过医生的专业判断,男生实际上是患了抑郁症。这让父母很意外,孩子怎么会是生病?

“抑郁症”这个词快要人人都知道,但是普通群众对于抑郁症的认识还是比较表面,往往会有一些误区。

说起抑郁症,大部分人的感觉应该是整体以泪洗面,想法很消极。确实,抑郁症通常情况下具有情绪低落这一特点。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没有明显表现出难过低落的现象,我们想象中的“泪流满面”更是少见。

中国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展示给别人,把痛苦留在心里,所以我们很难非常直观地看出一个人情绪低落,往往需要仔细询问了解。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即所谓的“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下降。

但是除了这些典型症状之外,还有很多的症状。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他们的抑郁症往往具有隐匿性。

当他们患病时,多表现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执拗、反抗、攻击、不守纪律、学习困难、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自我评价低。同时有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生理问题。具体见下表。

02得了抑郁症,可以不吃药吗?

当医生给得了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开具处方时,家长的反应往往是:

“啊,还需要吃药啊,能不能不吃药,我们孩子就是想多了,是不是你给他疏导疏导就好了”;

“药物都有副作用,中药那些调理行不行呢?”

面对孩子的确诊,很多家长都是不愿意接受的,觉得孩子就是单纯想多了,只要找个人开导开导就会好的。

有些落后的地区,甚至还会迷信一些*神,让孩子喝符水来期望治好孩子的“病”。

事实上,抑郁症就是一种病,不是单纯意义上性格上的弱点或者缺陷所致,而可能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物质(神经递质)失衡。

抑郁症是有生物基础的,在必要时通过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调节体内的神经递质浓度,使得他们感觉良好。

但有些患者或家人还是想问,得了抑郁症,是否可以不吃药?

这个问题,我很理解,大家对于药物的恐惧和排斥。总觉得自己的病需要靠药物来治疗,好像会显得自己很严重,或者服药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病人”。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治疗方案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首选是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或者人际关系疗法;

只有当心理治疗没有发挥作用,或者患者抑郁情况很严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03哪些药最有效果?

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的使用,首先需要排除双相障碍的可能性。

因为抗抑郁药可能诱使患者躁狂发作,尤其是那些具有遗传倾向的患者。同时,在治疗初期和药物剂量增加的阶段,必须严格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对SSRI类药物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发现,儿童以及18-24岁的患者产生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的概率,较用药前都有所提升(从2%增加到4%),这与药物诱导的精神激动有关。

有学者指出,除非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否则不要为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儿童或年轻人提供抗抑郁药。

那么究竟哪些药物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呢?

当为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开具抗抑郁药时,优先考虑氟西汀;帕罗西汀和文拉法辛不应该用于治疗儿童和年轻人的抑郁症;三环类抗抑郁药不应用于治疗儿童和年轻人的抑郁症。

这些观点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医学期刊柳叶刀在年和年都发表了关于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物使用的研究结果。

目前氟西汀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最优选择。单独使用氟西汀,或者氟西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都可以。

没有任何一种单独的药物,比任何一种单独的心理疗法更有效。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所致的停药比例相对较高,选药的时候需要权衡其风险与获益。

04抗抑郁药物有副作用,但可控安全

很多人对西药的第一反应就是有副作用,西药不可避免具有一些副作用,但是临床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都是经过FDA认证才使用的,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可预见的副作用,也都非常明确地写在药物说明书上,而且这些副作用往往都比较轻微,比如食欲下降,头晕,嗜睡,便秘等等,跟我们平常服用的感冒药副作用相差无几。

因此,对于药物的副作用不必太过于担忧。

另外,老百姓对于中医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中医历史悠久,是老祖宗几百年上千年的智慧的体现。但西药和中药是不建议在一起使用的——两种药物在一起使用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保证。所以,大家不要拿自己当小白鼠。

在儿童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物过程中,的确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通过影响某种受体,进而干扰了胃肠道动力,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消化不良等。

这种症状一般出现于用药最初几天或1-2周内,后续逐渐消失。

而抗抑郁药物起效需要4-6周,因此很多人会感觉药物没有效果,反而很难受,坚持不下去选择停药。

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神科医生提前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引起的肠胃的不适,胃口不佳,恶心都是正常的药物副反应,一般会自行消失,一定要坚持服药。

另外,很多人对“依赖性”的副作用有错误的理解。很多服药的患者往往自觉症状好转,就主动停药,停药以后会引起一些不适。

这个时候,人们会把这种不适理解成精神病药物具有依赖性,吃的时候好好的,不吃人就难受。事实上,这跟依赖性完全没有关系,抗抑郁药物不具有成瘾性。

停药以后的不适,其实是正常的撤药反应,更有可能发生在患者不经过医生诊断自行停药的情况下。

一般而言,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好转后需要1-4个月逐渐停药(比如由一颗减少到半颗,服用一段时间后再停掉)。

如果突然停药并产生了严重的撤药反应,建议重新服用原来的药物,并以更缓慢的速度减停。或者换用另一种更长半衰期药物。换药后逐渐停药。

总的来说,目前比较认可的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是:

对于轻中度的患者,优先考虑心理治疗;只有当心理治疗无法发挥作用或者患者抑郁程度严重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氟西汀从安全性和有效性上面来说,都是首先考虑的选择。另外,在对儿童青少年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严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